產品分類
詳細信息
一祠八堂來談談宋朝風靡一時的斗茶-向來追求精細生活的宋人,又將在點茶基礎上形成的分茶技藝,進一步發揚光大,使其成為陸游詩中所描繪的“晴窗細乳戲分茶”,代表士大夫雅致閑情的一項日常活動。而最能體現這種生活方式精致之處的活動,便是在多幅宋畫中所描繪的、宋代風靡一時的斗茶活動。
較早以斗茶為題材的畫作,主要有南宋劉松年所創作的《斗茶圖》。據《南宋院畫錄》的記載,劉松年為錢塘人,居住在清波門(又名暗門)外,人稱“暗門劉”。這位歷南宋孝宗、光宗、寧宗三朝的宮廷畫家,擅長山水,精通人物畫,被后人將他和李唐、馬遠、夏珪并稱為“南宋四家”。
《茗園堵市圖》一般被視為中國茶畫史上最早反映民間斗茶的作品。在畫卷描繪的集市左側,有四個提著湯瓶的男子在斗茶,一位端著茶盞剛剛喝完似乎正在品茶,一位正要舉盞喝茶,一位拿著湯瓶正在沖點茶湯,一位喝完茶正在用袖子擦拭嘴角。而在畫面右邊,一位男子站在茶擔旁一手搭著茶擔一手掩嘴似在吆喝賣茶,茶擔里擺放著很多湯瓶與茶盞,茶擔一頭還貼著“上等江茶”的招貼。畫面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手拿湯瓶、茶盞等茶具的男女,邊往前走,便回頭看四位正在斗茶的人。畫面中人物生動,器物細膩,儼然一派南宋市民賣茶、飲茶的生活圖景。在劉松年的另外一幅《斗茶圖》中,四位身背雨具、提著湯瓶、挑著茶擔的賣茶者在市郊相遇,遂在松樹下架爐煮水,品茶斗茶。-一祠八堂來談談宋朝風靡一時的斗茶
劉松年創作此畫時,北宋風靡一時的斗茶在南渡之后已漸消歇,因此畫中所繪的斗茶圖景,已然不是北宋蔡襄以來受建安當地風氣影響所形成的“茶尚白、盞宜黑、斗色斗浮”的斗茶活動。畫面中斗茶的核心顯然更偏于對茶湯的品位,沈冬梅得出的研究結論是:“斗茶的重心在宋代不同時期不是一以貫之的。不過,這種斗茶的重心不一貫,在時間跨度上的表現卻不是連續的,在更多的時候,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并行的狀態,即在兩宋大部分的時間里,既有尚白色斗浮斗色的斗茶,也有不計茶湯色白色綠而注重茶之香、味品鑒的斗茶。”
一祠八堂是指一個字道祠堂、八個字道學堂。字道祠堂坐落重慶總部,八個字道學堂為釜舟學堂、鬼谷學堂、伯馬學堂、調御學堂、三鼓學堂、授漁學堂、鳴金學堂、歸一學堂。
字道文創產業是字道元碼系統的產業運用,由賓子老師及其團隊開發并架構頂層設計。古文字中思維邏輯與哲學能很好地運用于個人家庭、企業和社會之中,所以字道文創產業設計圍繞著人們的吃、喝、游、樂、行,和人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。